云南艺术基金|吴长江教授为“绝版木刻艺术主题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授课

作者:   来源:艺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7   点击数:

   

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绝版木刻艺术主题创作人才培训”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长江进行授课。吴长江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版画院研究员系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拥有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此次,吴教授带领学员在普洱西盟、孟连展开为期三天的艺术采风。

采风过程中,吴教授结合多年创作经验与行业洞察,围绕“如何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艺术语言传递情感”等,为学员的实践与创作提出一系列建议,为青年学子的艺术之路注入鲜活思考。

吴教授强调,采风的首要任务是“读懂脚下的土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资源与地域风貌,将边疆农村的变迁、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转化为创作的“活素材”,以具体场景为例子指出环境的感染力往往比形式更强烈,比如观察海浪的形态、拉木头的汽车轨迹,这些生活细节里藏着最生动的艺术密码,即便是民族地区的本土画家,也需沉下心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捕捉到民族特色的精髓。

针对“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的问题,吴教授结合历史脉络指出:“绝版木刻是创作形式,但创作内核要跳出80、90年代的固定画风。中国边疆的发展、人间万象的变化,都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就像云南版画,其色彩之所以“新鲜”,正是因为它始终与土地、与时代同频。


吴长江教授分别以佤族小伙与姑娘为模特进行水彩人物写生示范,他边绘边讲,谈及具体能力提升指出艺术感知力需要打磨”,提醒我们,保持感知力的尖锐,比流畅更重要,好的作品,一定是走心的,并以创作案例阐释,与写生对象深度交流,才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笔下的形象从“形似”到“神似”。他强调,艺术表达的核心是“情感传递”,无论是记录边疆变迁的厚重,还是描绘生活日常的温暖,都需“发自内心的感悟”,避免技巧堆砌。

写生示范结束,佤族小伙模特热情的与吴教授合影留念,学员们也纷纷表示通过吴教授的示范性指导,更深刻地认知到精准把握创作客体特性是实现优质艺术产出的核心认知路径。

晚上作品指导阶段,学员们把纷纷把白天自己创作的稿子给吴教授看,吴教授首先强调,抓住人物最具辨识度的动态特征是关键,这也是作品鲜活度与感染力的核心支点,基于此,他进一步引导学员构建个人创作路径,在精准捕捉对象特性的基础上,更要保持自己的艺术表达特点,不必盲目跟随潮流。不妨先找到与自身审美契合的风格大师深入研习,在经典中汲取养分,再通过实践沉淀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

吴教授在《高原之魂——写生与创作》主题讲座中,通过展示多年积累的高原写生作品,带领学员领略了雪域高原的壮美与人文情怀。他以生动的创作故事和细腻的技法解析,阐述了写生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让在场学员深刻感受到"高原之魂"的艺术魅力与精神内涵。这场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的讲座,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

此次采风活动中,吴教授的经验分享不仅为学生的绝版木刻创作提供了方法,更以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更需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学员将结合采风素材与老师建议,开展绝版木刻创作实践,让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普洱学院科技处 © 版权所有  kjc.peuni.cn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学苑路6号,邮编:6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