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基金|郭浩教授为“绝版木刻艺术主题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授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02   点击数:

云南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绝版木刻艺术主题创作人才培训”特邀著名艺术家、原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郭浩先生授课。郭浩教授学术地位卓著,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领域)委员、云南省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资深会员。版画作品连续入选第七至十一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多次入选第十、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四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作品《母亲河》荣获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诗剧目银奖,《嘎洒江畔》获第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铜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教授在《版画形式构成与语言表达》主题讲座中提出核心观点:绝版套色木刻应回归绘画本质,避免过度强调技术本身。他精准指出学员作品中存在的“拼图式”形式构成问题,并通过对比中西色彩传统(中国传统重原色与对比,西方受印象派影响倾向调和)深化理解。郭教授以“云南重彩画”的样式化风险为例,警示固化的语言表达将削弱艺术生命力;同时辩证分析思茅版画的厚印技法虽强化绘画性,但需依据创作意图灵活运用。

针对AI对艺术的冲击,郭教授持建设性态度,强调“绘画的温度”不可替代,并指出工业设计领域可能面临更大挑战。他呼吁创作者在制作精度与绘画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认为二者互补方能彰显版画独特品质。讲座全程紧扣实践痛点,为学员提供了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规避程式化创作的具体方法论。

次日,郭教授在版画工作室为学员进行了绝版套色木刻全流程示范。从电动工具刻版、调墨打墨到最终印刷,他系统演示了各环节的技术精要,着重强调刻制精度、纸张与油墨适配性对作品品质的决定性影响。郭教授明确指出,绝版木刻固有的程序性不容忽视,每个步骤都是绘画语言的有机延伸与表达。

示范引发学员深度思考。大家普遍反映,此次演示有力打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创作误区。学员深切体会到“工具与材料的严谨操作是实现艺术表现力的基石”,理解了程序规范与创作自由的内在统一。郭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推动传统技法的当代转化,关键在于兼顾技术规范与个性化表达的张力。




普洱学院科技处 © 版权所有  kjc.peuni.cn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学苑路6号,邮编:6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