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审核案头材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02   点击数:

学校致力于打造教学科研,创新科研促教学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批老挝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国家级平台2个,获批云南省中老茶树资源数字化保护和种质创新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咖啡品质优化及价值提升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获批省教育厅云南省高校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民族医药资源研究东南亚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绿色食品(预制菜)工程研究中心等地厅级科研平台10个;获批省级创新团队2个,地厅级科研团队23个。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计8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400余篇,其中被SCICSSCISSCIEI收录90余篇,出版科研专著120余部,专利授权80余件,获省部级奖励50余项。

一、科研平台建设

1.国家级科研平台

202412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成为云南省本批次唯一入选的机构。

20245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学校设立普洱分中心

2.省部级科研平台

2024年,学校年内同时获批2个云南省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再一次彰显了学校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深度科技合作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标志着学校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

3.地厅级平台

20242月,学校获批省教育厅“绿色食品(预制菜)”工程研究中心,为学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合作共建科研平台

2024年,与云南循环农业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2024年,与普洱市科学技术局合作共建澜湄智慧农业产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实验室

二:高层次人才与团队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现有博士教师61人,聘请刘仲华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以及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称号教师30余人,先后组织建设“普洱茶科技系统集成创新拔尖团队”、“兴边富民与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创新团队”等23个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聘请刘仲华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

2023年,我校宫润华老师获“云岭工匠创新工作室”授牌

2023年,我校罗光瑾、李丽祥两位老师入选“普洱市茶城工匠”

三、科研项目与成果

概述:学校升本以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其他项目800余项,重点、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不断提升,并于2024年度到账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产出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国家级项目清单

序号

立项时间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立项金额(万元)

1

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非线性环境取能系统随机动力学问题研究

50

2

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的行为,不同的机制--山姜属植物花柱运动机理研究

43

3

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同域异质性微生境对紫茎泽兰入侵抵御的生态效应及功能机理

45

4

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非编码RNA在大蹼铃蟾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48.2

5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紫茎泽兰对广谱天敌的耐性和抗性机制研究

33.00

6

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组学数据库和药理活性数据筛选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的研究

42

7

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空间分数阶微分方程高效数值方法研究及应用

33

8

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miRNA调控蜈蚣毒液过敏原减低药材致敏性的机制研究

33

9

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海芋花发育过程适应性产热的调控机制研究

41.24

10

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多组学揭示多菌协同发酵普洱茶风味品质形成机制研究

42.9

11

2019

国家社科基金

我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

20

12

2020

国家社科基金

清代傣族三角区改土归流后的“国家化”过程及与东南亚的关系

20

合计

411.34

标志性科研成果

顶刊论文

高层次科研成果

先后荣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参与完成的“P型单晶硅棒RCZ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助力商务部和科技部列入2023年中国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该成果针对大尺寸P型单晶硅直拉法生产中存在有害同心圆缺陷、坩埚寿命短、掺杂不均等行业共性关键难题,重点开展了相关传热机制、单炉多棒拉晶、掺镓均匀性及热场装备等开发研究,攻克了PM10(182×182mm²)单晶硅棒高效拉晶关键技术,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针对滇西南地区茶产业种植端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投入、加工端工艺落后、茶园综合产值低等突出问题,围绕茶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提质增效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新设备的开发研究,为茶产业的低碳绿色转型和提质增效提供了科技支撑。该项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茶叶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定量评价和普洱茶加工工艺改进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社会服务

概述: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决策咨询研究,先后10余篇咨政报告获得采纳应用,其中关于云南省硅能源发展建议获省长批示并采纳应用,与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合作成效获省长重要批示;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先后完成13项专利技术完成转化应用;学校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工作能力,并在普洱市茶产业、牛油果产业、咖啡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2年,学校关于云南省硅能源发展建议获省长批示并采纳应用

2023年,在孟连县围绕牛油果产业发展建成首个省级基层专家工作站,围绕牛油果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4年,与云南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组织开展“普洱市茶园复合型光伏发展与研究项目”,首批建成装机容量400kW,累计发电量超过40万度。

2024年,学校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顺利完成转让,实现了学校专利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举办“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第二届景迈山茶与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景迈山·八马联合新品发布会”等各类学术活动,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学校以发挥国门大学作用,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不断加强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先后成功举办“第四届澜湄教育合作(普洱)论坛暨2024南亚东南亚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2024ACS国际分会首届亚太地区高校学生学术海报竞赛”等活动,依托“中老茶树资源数字化保护和种质创新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中老生态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培训,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助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

202312月,以“全球视野和后现代背景下普洱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第七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在普洱学院举行。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致信祝贺论坛开幕。

2024年,先后成功举办“中老生态低碳茶园固碳减排技术培训”、“中老茶树种质资源国际培训班”,来自老挝国立大学、老挝苏发努冯大学、老挝农林部、老挝国家社会经济科学研究院等40余位老挝学员参加培训,学校发挥“国门大学”的窗口、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普洱学院科技处 © 版权所有  kjc.peuni.cn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学苑路6号,邮编:665000